首页 > 专栏 > 正文

南派辣条VS北派辣条:定国标该听谁的?

[2017-07-10 15:12:01] 来源:界面新闻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  将馍掰成两半,一包辣条尽数倒入两块白馍间,一口下去吃得很香——这是辣条在北方的典型吃法。而在南方,辣条更像是湖南人的“薯片”:逛街吃,看电视吃,外籍教师在教室里吃辣条的照片,让辣条在互联网也

南派辣条VS北派辣条:定国标该听谁的?

  “南北分立”江湖前传

  张玉东将“南派”和“北派”辣条比喻为“葡萄和提子”、“菠萝与凤梨”:“看上去差不多,但口味有所不同:南方辣条偏麻辣,北方偏甜辣。”

  张玉东说,1998年平江县开始尝试用面粉代替豆类和面筋,将产品挤压熟化后与调味剂混合,“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食品类型——辣条。他敏锐地看到这种廉价零食背后的商机,在自己名为“玉峰”的茶叶公司名下,做起了这单生意。

  张玉东说,全国90%的辣条生产企业都是平江人开的。平江当地有这样一句话:“有天气预报的地方就有平江人做辣条。”2000年前后,平江挤压糕点从小作坊逐渐衍生出数个年产过千万甚至上亿的企业,张玉东是其中一个。

  2001年,湖南省监管部门进一步收紧对辣条的食品安全监管。也是从那年开始,一些平江辣条商人开始把眼光转向外省,有些商人如安徽皓皓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凌霄选择来到中部的安徽、湖北等地,更多人则如艾成辉一样一路向北,到达河南。

  “当时在平江办食品生产许可证很难,他们自然而然就会想跑到外面去,而越往北规范要求就越低。”凌霄说。

  与家乡相比,在河南做面筋生意还有许多优势:这里不仅是辣条原材料面粉的生产大省,劳动力价格也低,还能以郑州为依托,打开北方市场。

  “艾成辉们”在异乡逐渐站稳脚跟之际,平江的辣条企业迎来了以杨代明为代表的制标委员会专家。对杨代明来说,辣条标准的制定更像是一次技术上的探险。

  标准制定过程中,杨代明记得张玉东不止一次和自己说到放弃:“他很笃定地认为标准在企业里根本推行不了,那时候平江刚好发现金矿,他想停了厂子挖矿去。”

  彼时,杨代明面对的是粗放发展的辣条行业:地处平江这个贫困县,小作坊生产,老板们甚至算不上乡镇企业家,对于食品安全更是没有概念。

  2007年的第一版标准中,杨代明参照糕点要求制定了标准,但采用的是“湘味面粉熟食”这个模糊的概念:“当时什么都没定,没敢用糕点的名字。”

  湖南辣条标准设立,立刻引起了河南的关注。南方周末记者翻阅河南省调味面制品标准编制说明发现,2007年11月1日,河南省食药监局曾带领郑州市局和检测中心到湖南学习考察了调味面制食品的标准制定和使用情况。

  考察团得出的结论是:湖南的标准中还存在有一定的局限性,还有许多问题无法解决,在标准的全面实施方面还存在一些障碍。

  同年12月20日,河南标准出台,将辣条定义为“调味面制品”,由此开启“南派”与“北派”标准相互“分立”的时代。

  南北两派分而立之的后果显而易见。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发布的《2017年调味面制品行业报告》中提到,地方检测标准不统一带来的问题在于“产品异地销售得不到认可,因为不符合当地的地方标准或者《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对类别的定义”。

  此外,一直有学者对南北两派辣条标准都不满意。“这两份标准的高盐、高油、高糖问题都没有解决,铝限量标准也太高,应该与非油炸面制品一致,不得使用铝膨松剂。”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朱毅说,“目前小散乱差的状况下,小作坊不应该获得生产辣条的许可。”

  即便如此,平江辣条商人却始终相信,河南标准就是在湖南标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武林中,他们是“宗师”,对方始终是“旁支”。

  只不过,这次在辣条国家标准的制定中,“旁支”似乎有望取得主动权。随着南北标准之争持续发酵,问题关键已从“辣条是什么”转向“它应该成为什么”,而其中关键在于谁来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