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 正文

“妖股”远去 唯品会拆分金融业务找新方向

[2017-05-22 14:10:13] 来源:界面新闻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  早已不是“妖股”的唯品会正在希望一边维持电商增长,一边找到其他新增量,而京东成了他效仿的一个方向。  唯品会最新一季财报显示,2017年第一季度唯品会净营收159.5亿元,同比增长31.1%;净利润5.519亿元,同

“妖股”远去 唯品会拆分金融业务找新方向

  具体到业务层面,拆分之后,唯品会还计划涉及保险、理财和征信,并且已经拿下了支付、融资租赁、商业保理、保险经纪、网络小贷等牌照,参与设立的保险公司国富人寿已获得保监会批准筹建。

  “2016金融是一个亏损的状态,不是那么严重,2017年,我们希望可以盈亏平衡,但不能保证,因为互联网金融业务在短期内的盈利能力不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杨东皓称,“一旦我们的用户群积累到一定程度,我们会收取利息,长期来看金融盈利不成问题。”

  而在物流方面,之所以将金融拆分,却只是将物流重组,原因在于物流已经是一项盈利业务。

  “我们的物流业务早已经成为一部分利润来源,因为成本也不高,所以暂时没有拆分计划。”杨东皓在会上透露。

  杨东皓认为,快递业务最大的盈利因素是规模,“进入快递行业的时机很重要,我们在成立之初没有贸然进入快递领域,而是等到2015年,销售规模过百亿的时候,那时候承受的短期损失非常小,避免了前期烧钱过程”。

  资料显示,自2014年起,唯品会在北京、天津、河北、贵州、云南等16个省市通过控股等形式完成对当地快递公司的收购,将“最后一公里”变为自营,同时自建仓储也是唯品会近几年的重点战略之一。

  唯品会方面的数据则显示,至2017年一季度,唯品会新增贵阳、昆明两大前置仓,将前置仓的数量提升至7个,将仓储总面积扩大到210万平方米;在人力投入上,新增3000名“最后一公里”配送人员,自有配送人员已超过23000名,自有配送站点2800多个,93%的订单自有配送;售后方面,优化上门退货服务,由终端配送人员直接上门退货的比例从去年同期的30%增长至67%。

  “我们计划每一年资本支出是30亿人民币,一方面扩充仓储面积,一方面建设十万平方的新总部大楼。”杨东皓透露,“相信随着物流业务的发展,特别是最后一公里的交付业务将继续扩大到更大的规模,这对我们核心电商业务的收入和利润的贡献都会持续增长。”

  而沈亚也表明,将全面开放物流体系,像京东一样成为第三方社会物流的供应商。“快递是一个规模产业,规模越大,效率越高,成本越低,物流体系重组,也是战略上的考量。”

  目前,物流来自非唯品会商家的盈利占10%左右。杨东皓认为,理想的情况是在保证用户体验的情况下,占比越高越好,甚至达到50%。

  不得不说,在开放物流以及前述分拆金融业务方面,唯品会变得和京东越来越像,但遗憾的是,股价却没能像京东一样,在宣布分拆金融业务后即迎来上涨。

  自2014年底拆股以来,唯品会股价已经从30多块震荡下跌至10多块,处于萎靡状态。

  杨东皓认为,从市盈率看来唯品会的价值是被低估的,“低估可以看很多方面,资本市场一般看PE值,我们的股价,在业绩高速增长的前提下,PE值不到20倍”。

  目前,唯品会的市盈率在20多倍的水平,海通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荀玉根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的采访时认为,美股PE底部约为8倍,PE顶部约为25倍,目前美股PE为21.6倍。

  “资本市场短期是投票机,一些对冲基金可能前期获利比较高就走了,但长期股市一定是称重机,所以我们对未来股价是有信心的,这建立在业务增长、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上。”杨东皓认为,还有一个原因在于没有反应物流和金融的估值。

  但现阶段,一方面金融还处于起步阶段,另一方面,无论是拆分互联网金融业务、还是重组物流,唯品会都是在为电商业务服务。

  正如杨东皓在答分析师会议上所说,“即使互联网金融业务分拆,我们的策略也不会发生改变。我们将继续努力,尽可能快地增长我们收入,保持净利润稳定,将分拆的积极影响投入到我们电商业务上。”

  但令人担忧的是,一家给各大主流电商平台的大型服装品牌供应商却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唯品会的定位和模式已经决定了他(电商)规模的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