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财攻略 > 正文

投资中为啥总被坑?因为你被这些观点洗脑了

[2016-12-23 08:34:02] 来源:星洲财经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  辣妈自我感觉跟市面上那些西装笔挺吹得天花乱坠的从业者相比,是个比较保守的投资者,在评估一个理财项目时,总是先考虑可能的风险。  但说真的,从辣妈和读者们实际交流的情况来看,大部分投资人关心的只是收益,而并不关

  辣妈自我感觉跟市面上那些西装笔挺吹得天花乱坠的从业者相比,是个比较保守的投资者,在评估一个理财项目时,总是先考虑可能的风险。

  但说真的,从辣妈和读者们实际交流的情况来看,大部分投资人关心的只是收益,而并不关注风险。甚至因为辣妈2015年发过一篇抨击3M社区的文章,还有一些3M投资者跑过来攻击辣妈,说是辣妈破坏了后续投资人的信任关系。辣妈当时是懵逼的……然后今年3M社区资金链断链之后,辣妈以为应该会受到感激,毕竟提醒了他们早点撤离嘛。结果,3M投资者继续攻击辣妈,就是因为你这样的人写的文章,所以资金链才断裂了......

  记得在读本科的时候,教科书里曾引用了一句马克思的话,“资本家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就会铤而走险;有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有了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就敢冒上绞刑架的危险。” 其实贪婪本来就是人性中的一部分,和是不是资本家没啥关系。不过,亲爱的朋友们难道没注意到:有些理财产品,你图的是它的利息,人家图的是你的本金吗?于是辣妈想和各位一起聊聊,你的脑子是怎么样不知不觉被洗的?

  一、幸存偏误

  案例1:A在新闻里看到,XX三年前把自己所有的钱都放进了股市里,结果三年后从本金10万炒到了市值1000w。于是A做了一个决定,要把自己的大部分的钱放进股市,认为自己赚不了100倍,也能赚10倍。

  案例2:B是一名高中生,很喜欢玩电脑游戏,但也知道游戏玩得时间太长会影响学习。他从网络上知道,职业电竞选手能赚很多钱,于是他想向父母申请,辍学去走职业电竞的道路,梦想有一天能想自己的偶像Sky一样成功。

  这类偏误通常是由两部分造成的,一部分是由于,新闻宣传过程中,为了达到让人印象深刻的效果,总会自带“美颜效果”,夸大实际情况。三年钱的本金是10w,但中间三年时间具体做了什么,你是不知道的。另一部分,人们在看到这些成功宣传的时候,会不自觉得提高心目中预计成功的概率,认为自己也是那个幸存者。实际上,炒股暴利之所以被报道,就是因为稀有!而如果真想成为Sky,去看看对Sky成长历程的报道吧,看了以后再判断自己想不想走这条路。

  二、身材错觉

  案例1:A看到奥运会游泳比赛中,各个选手的身材很好,对宁泽涛直流口水...于是A开始计划减肥,先去报名学习游泳,上网买一套专业的游泳装备。认为只要学会了游泳,自己的身材也会变得像奥运游泳选手那样好。

  案例2:B看到某个雪球上的投资红人说去读了某商学院的MBA,于是决定也要报名读一个MBA,并把该网红推荐的投资相关、管理相关的书籍都买了个遍,心中总是觉得“我也会成为和他一样成功的投资者”。

  A和B的经历我想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我们总是会不由自主给自己设定一些目标,但这些目标最后又往往没有达成。原因在哪里?

  因为搞错了因果关系!

  游泳运动员身材好虽然有锻炼产生的功效,但更本质的原因是这些运动员本来身材就好,适合游泳。这方面天资不行的人根本成不了游泳运动员。很多我们认为的结果,其实是一种选择。下次再有人告诉你应该做什么事情,以达到什么结果时,记得先思考一下,这两者是否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哦,对了,再提醒一句,很多投资人网红其实根本不投资,他们做的是收“培训费”的生意。

  三、结果偏误

  案例1:人工智能领域有个很有趣的段子,让猴子在一个键盘上敲字目,虽然每个猴子都敲得很随机,但只要有足够多的猴子,并且有足够长的时间,一定有一只猴子能敲出《莎士比亚全集》。我们称这只猴子为“莎士比亚猴”,它的智商应该和莎士比亚一样,毕竟它也敲出这么多伟大的著作,不是吗?

  这是典型的结果导向所产生的谬误!

  每个结果都是有合理的原因的吗?好的结果一定意味着当时的决策英明吗?其实是不一定的。我们常常羡慕旁人的成功,但很少去仔细思考成功背后哪些因素是必然的,哪些因素是偶然的。只有那些必然的因素才有借鉴和参考的价值,偶然的因素大多是环境和时代造就的。

  中国古语“失败是成功之母”误导了不少人。成功的经验更有参考价值,失败只能磨练你对抗挫折的能力。

  四、沉没成本

  案例1:A买了X公司的股票,结果X公司出现了经营问题,股票跌了,A很着急,但是已经投了不少钱在里面,退出来得割不少的肉。所以干脆再补仓,降低一些平均成本,期待有个反弹,自己能回本。

  案例2:B在Y公司工作了很多年,虽然没有升职加薪,但工作上也轻车熟路了。B一直觉得自己的能力在Y公司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也想尝试新的机会。但一方面担心自己年纪不小学不了新东西,另一方面觉得已经在Y公司待了很久,也算有些积累,不想放弃。

  我们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跑了很远去参加一个活动,结果活动开始没一会儿就发现其实和自己的预期不一样,想走,但又觉得“路上都花了那么多时间,还是待下去吧,也许后面会有趣呢?”。然后,大部分时候,这事的结果是浪费了更多的时间。

  在令人不安事实面前,人总是喜欢逃避,而不是正面面对。明明已经亏钱了,却放了更多的钱进去。明明不是自己想要的,却因为投入了成本在里面,结果企图说服自己“其实这样也不错”。

  现实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例子,所以大部分人才会“晚上想想千条路,白天起床走老路”。实事求是,勇于承认现实,才能避免越陷越深的结局。

  五、现成偏误

  案例1:A看到朋友B买了XX宝理财产品,每月分到一笔客观的利息,于是A也决定把自己的存款投进去,因为“B是个很精明的人,他买之前肯定做过研究了,肯定保险没问题”。

  案例2:B看到新闻中报道,数十民众购买了当地银行某工作人员推荐的理财产品,由于该工作人员没有提前提示风险,这些民众误以为该理财产品是保本的,结果该理财产品亏损严重,这些民众损失惨重。于是B认为,银行工作人员也不可信,他们推荐的理财产品不能买。

  我们认识中的世界其实都是很片面的,我们倾向于相信自己听过见过的事情,即使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我们会不自觉地认为自己听过的见过的事情发生的概率很高。

  案例1中,B很可能也是听信了他的朋友的推荐,而没有做独立地研究(事实上,很多靠高利息来吸引投资人的高风险理财产品,就是靠熟人介绍才广为传播的)。

  案例2中的这个银行工作人员只是个例,因为银行工作人员都知道此类事件可能导致他被追究责任。

  辣妈之前还听过一个很有趣的例子,一家防盗窗经销商,如何到一个新小区卖他的产品?他只要免费帮所有一层客户装防盗窗就行了。为什么?因为二层用户看一层装了,就相信小区里是有小偷的,一层装了,那二层的自己失窃风险就提升了,所以就纷纷安装;二层的装完后,就该三层的担心了,于是小区里很多人装了防盗窗。

  以上一些例子,是我们在投资理财过程中常常遇到的实际情况。如何才能减少被洗脑的次数?简单地说就是要有面对现实的勇气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当然,这两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一般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接触社会越多,受过的打击越多,人越能坦然地面对现实。而独立思考则更需要靠一些反人性的意志力去磨练。

  总之,希望各位能在投资的道路上,少被忽悠,多赚真金白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