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财攻略 > 正文

个人隐私泄露导致损失915亿元 这事跟你有关

[2017-05-12 08:37:01] 来源:星洲财经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菜鸟理财。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文章开始前,先讲一个悲伤的故事:  有一个家境困难的女孩考上了大学,正为学费发愁的时候,当地教育局通知她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菜鸟理财。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文章开始前,先讲一个悲伤的故事:

  有一个家境困难的女孩考上了大学,正为学费发愁的时候,当地教育局通知她可以申请贫困生助学金,女孩高高兴兴地去填了个人资料。

  第二天,女孩就接到一个电话,对方称当天是助学金发放的最后一天,必须先往指定账户里面存入一笔钱,才能拿到助学金。

  女孩当时没有起疑心,等到汇完了钱才发现自己被骗了,不仅没拿到助学金,还被骗走了9900元,这是她全家所有的积蓄。

  当天晚上,在报案后回家的路上,这个伤心欲绝的女孩心脏骤停突然晕倒,随后不幸离世。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女孩的名字叫做徐玉玉,被骗时间是2016年8月19日,当晚9点,这个18岁女孩没能走进憧憬中的大学 ,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虽然后来抓住了实施诈骗的犯罪分子,但到底是谁泄露了徐玉玉申请助学金的个人信息,成了永远的谜。

  01

  因个人隐私泄露的损失近千亿元

  个人隐私泄露,如今已经成了见怪不怪的事情:你只要看过房,楼盘中介都知道了你的电话;你只要买过车,车险公司都知道了你的电话;你只要寄过快递,很多商家都知道了你的电话。

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2016中国网民权益调查报告显示,54%的网民认为个人信息泄露情况比较严重,84%的网民曾经遭受过因个人信息泄露带来的不良影响,比如广告推销等。
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2016中国网民权益调查报告显示,54%的网民认为个人信息泄露情况比较严重,84%的网民曾经遭受过因个人信息泄露带来的不良影响,比如广告推销等。

  84%?我觉得这个数据还算有些保守。

  试问身边哪个人没有接到过广告推销电话、电信诈骗电话?当你质问对方怎么拿到电话的时候,往往对方还特别有恃无恐,甚至还发来恐吓信息。

  连自己的隐私都无力保护,让人觉得荒诞又恐怖。更可怕的是,这些泄露的个人信息又成为诈骗的陷阱。

  数据显示,中国网络安全相关的黑色产业链从业人员已经超过150万,黑产市场规模已经达到千亿级别;从2015年下半年到2016年上半年,网民因个人信息泄露、照片信息、垃圾信息等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915亿元。

  很多人都接到过这样的电话:对方不仅知道你的电话,还知道你的住址、工作单位,甚至是身份证号、家庭成员。

  这样的诈骗防不胜防,谁能保证你我不会是下一个徐玉玉呢?

  02

  你的隐私只值700元

  利用我们泄露的个人隐私,骗子可以骗走近千亿元。那你知不知道,骗子拿到我们的个人隐私需要多大代价呢?

  据相关媒体报道,只需要700元就可以买到个人行踪,包括住宿、航班、银行开户、网吧上网各种记录一应俱全,700元就可以采集全国简历数据。

  一句话,你的隐私不仅很容易泄露,而且还很便宜。

  据说,这个黑色产业已经形成了“标准化报价”:银行开户资料1-10元/条;身份证户籍信息和车辆信息10-40元/条;高学历人口信息 20-60元/条;开房记录 150-500元/次。

  在泄露个人隐私的渠道中,最严重的领域是互联网。

  以前有句话说你永远不知道网络对面是人还是狗,现在不仅知道你是人,而且知道你多大年龄、家住哪里、跟哪个妹子开过几次房。你以为网络能藏匿一切,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裸奔。

  此外,房地产行业、快递、金融、医疗和汽车等,都是泄露个人隐私的重灾区。这么说吧,只要你留下电话的地方,基本上都泄露过你的隐私。

  03

  法规重刑抓内鬼

  利用个人隐私诈骗当然罪无可免,但是泄露个人隐私的源头才是病灶所在,源头病灶不除,光是打击诈骗,只是治标不治本,而泄露的源头通常都是内鬼。

  比如,湖南一银行支行行长出售自己的查询账号给中间商,再由中间商将账号卖给有银行关系的“出单渠道”团伙,再由另外一家银行的员工进入内网系统,大肆窃取个人信息贩卖获利。涉及公民银行个人信息257万条、涉案资金230万元。

  还有电信行业、房地产行业等等,基本上都是这么干的,同行间共享信息,再卖给下游的黑产组织,黑产组织再卖给各行各业。如此嚣张,正是因为法规监管力度不够。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联合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相关司法解释,明确要求从严打击掌握信息的“内鬼”。

  本次司法解释降低了内鬼泄密的入罪门槛:出售个人信息数量或者数额只要达到相关标准一半以上的,即可认定为刑法规定的“情节严重”,构成犯罪。

  04

  保护个人隐私小常识

  虽然法规越来越完善,但要整治个人隐私泄露的乱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学会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隐私的同时,也要注意随时保护自己的隐私。

在平时生活中,能不留电话就不留电话;能不留姓名就不留姓名,最多只留姓氏;朋友圈和微博少发发个人照片和生日信息等,尤其是要少发小朋友的照片;公共WiFi网络尽量少连;推销扫码活动少参与。
在平时生活中,能不留电话就不留电话;能不留姓名就不留姓名,最多只留姓氏;朋友圈和微博少发发个人照片和生日信息等,尤其是要少发小朋友的照片;公共WiFi网络尽量少连;推销扫码活动少参与。

  还要特别提醒一下,如今手机基本上绑定了银行卡,如果你的钱包和手机同时被盗,请记得一定要挂失冻结手机号。

  希望徐玉玉的故事不要再上演,每个人都能有捍卫自己的隐私而免于恐惧的权力。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菜鸟理财